白化病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疾病,会影响黑色素的生成,而黑色素正是赋予我们皮肤、头发和眼睛颜色的色素。虽然最明显的症状往往是浅色或白色的头发和皮肤,但白化病对视力也有显著影响。对于受白化病影响的家庭来说,了解其遗传基础是应对这种疾病、获得适当治疗,以及在计划生育方面做出明智决策的重要一步。
本文将探讨白化病背后的遗传因素,并解释遗传咨询如何为患者及其家庭提供宝贵的支持和信息。
什么是白化病?
白化病并非单一的疾病,而是一组遗传性疾病。最常见的类型是眼皮肤白化病(OCA),它会影响皮肤、头发和眼睛的色素沉着。另一种类型是眼白化病,主要影响眼睛,对皮肤和头发颜色的影响较小。
白化病患者体内黑色素减少或缺失。黑色素在保护皮肤免受太阳有害紫外线(UV)辐射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同时对眼睛的正常发育也至关重要。黑色素的缺乏会导致特征性的浅色色素沉着以及各种视力问题,如视力下降、畏光、眼球不自主运动(眼球震颤)和视神经传导异常(Marçon & Maia,2019;Grønskov、Ek & Brondum-Nielsen,2007)。
白化病在全球的患病率各不相同,据估计,全球每17000人中约有1人受其影响。这意味着大约每70人中就有1人携带眼皮肤白化病(OCA)基因(Grønskov、Ek & Brondum-Nielsen,2007)。
白化病的遗传基础
白化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也就是说,它是由特定基因的变化或突变引起的。基因就像我们身体的操作指南,告诉细胞如何制造执行各种功能的蛋白质。在白化病中,这些突变扰乱了黑色素的生成过程。
有几种不同的基因参与黑色素的合成。这些基因的突变会导致不同类型的白化病。眼皮肤白化病被描述为一种“具有可变表型和基因型表现的异质性疾病”,这意味着在不同人身上的表现可能不同,并且可能由不同基因的突变引起(补充信息)。
一些与眼皮肤白化病(OCA)常见相关的基因包括:
- TYR基因:该基因提供制造酪氨酸酶的指令,酪氨酸酶对于将一种名为酪氨酸的物质转化为黑色素至关重要。TYR基因突变是1型眼皮肤白化病(OCA1)最常见的病因。最严重的OCA1A亚型,是由于TYR基因突变导致完全缺乏黑色素生成(Grønskov、Ek & Brondum-Nielsen,2007)。研究已确定TYR基因中的各种突变会导致OCA1(Wang等人,2018)。
- OCA2基因:该基因提供制造P蛋白的指令,据认为P蛋白参与调节黑素体(产生黑色素的细胞区域)的pH值,并运输黑色素合成所需的物质。OCA2基因突变会导致2型眼皮肤白化病(OCA2),这是一种较温和的类型,随着时间推移可能会积累一些色素(Grønskov、Ek & Brondum-Nielsen,2007;Manga & Orlow,1999)。OCA2基因在普通人群的眼睛颜色决定中也起着重要作用(Lui & Stokkermans,2025)。对墨西哥丽脂鲤等动物模型的研究也突出了oca2突变的多效性影响,不仅影响色素沉着,还影响睡眠和依赖视觉的捕猎等行为(O'Gorman等人,2021;Choy等人,2024)。虽然这些动物研究提供了科学见解,但人类白化病的主要关注点是该基因在黑色素生成和眼睛发育中的作用。
- SLC45A2基因:该基因参与运输黑色素生成所需的物质。该基因突变会导致4型眼皮肤白化病(OCA4)(Simeonov等人,2013)。
- TYRP1基因:该基因提供制造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的指令,这是另一种参与黑色素合成的酶。该基因突变会导致3型眼皮肤白化病(OCA3),通常与红棕色色素有关(Grønskov、Ek & Brondum-Nielsen,2007)。
由于不同的基因突变可能导致相似的表现(临床重叠),因此通常需要进行分子诊断(基因检测)来确定确切的基因缺陷和OCA亚型(Grønskov、Ek & Brondum-Nielsen,2007;Lasseaux等人,2018)。这种精确诊断对于了解白化病的具体类型及其潜在影响至关重要。
白化病是如何遗传的?
大多数类型的眼皮肤白化病(OCA1、OCA2、OCA3、OCA4)以常染色体隐性方式遗传。这是许多遗传疾病常见的遗传模式。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含义如下:
- 我们大多数基因都有两个拷贝,分别从父母双方各继承一个。
- 在隐性遗传病中,一个人必须在基因的两个拷贝上都发生突变才会患病。
- 只有一个基因拷贝发生突变的个体被称为携带者。携带者通常不会患白化病,因为他们另一个正常拷贝的基因能够正常工作。
- 如果同一白化病基因突变的两个携带者生育孩子,那么:
- 孩子有25%(四分之一)的几率继承两个突变拷贝的基因,从而患白化病。
- 孩子有50%(四分之二)的几率继承一个突变拷贝和一个正常拷贝,成为像父母一样的携带者。
- 孩子有25%(四分之一)的几率继承两个正常拷贝的基因,既不会患病也不是携带者。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概率适用于每次怀孕。
虽然眼皮肤白化病(OCA)主要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但也有一种称为1型眼白化病(OA1)的类型,以X连锁隐性方式遗传。这意味着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X连锁疾病主要影响男性,不过女性携带者可能会有一些轻微的眼部症状(De Silva等人,2021)。
了解具体的遗传模式对家庭来说至关重要,尤其是在考虑未来生育时。
为什么了解遗传学很重要?
了解家庭中白化病的具体遗传病因有以下几个重要原因:
- 准确诊断:如前所述,不同类型的白化病和其他疾病(如赫曼斯基 - 普德拉克综合征或切 - 东综合征,这些疾病也有类似白化病的特征)可能看起来相似(Introne等人,1993;Toro等人,1993;Huizing等人,2020)。基因检测可以提供明确的诊断,区分白化病和其他疾病,并确定具体的OCA亚型(Lasseaux等人,2018)。
- 了解临床特征:虽然存在差异,但一些基因型(遗传构成)可能与特定的临床特征或严重程度相关。例如,就色素缺乏而言,OCA1A通常是最严重的类型(Grønskov、Ek & Brondum-Nielsen,2007)。了解特定基因可以为潜在的视力结果或皮肤敏感性提供一些线索,尽管预测个体的确切结果仍然可能很复杂。
- 为遗传咨询提供信息:确诊的基因诊断是准确遗传咨询的基础。
白化病的遗传咨询
遗传咨询是由在遗传学和咨询方面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医疗专业人员提供的一项服务。对于应对白化病的家庭,强烈建议进行遗传咨询,它可以提供重要的支持和信息(Thomas、Zippin & Brooks,1993)。
遗传咨询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家庭:
- 解释遗传学:他们可以清楚地解释您家庭中与白化病相关的特定基因、它如何影响黑色素生成,以及白化病的具体类型。
- 讨论遗传模式:他们会回顾白化病在您家庭中的遗传方式(如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以及这对其他家庭成员意味着什么。
- 计算复发风险:遗传咨询师可以根据家庭的遗传状况,提供关于未来孩子患白化病几率的准确信息(补充信息)。
- 讨论基因检测:他们可以解释基因检测的选项,包括:
- 诊断检测:用于确认患者体内特定的基因突变。
- 携带者检测:确定未患病的家庭成员(如患者的兄弟姐妹或父母)是否是隐性白化病基因突变的携带者(Thomas、Zippin & Brooks,1993)。
- 产前诊断:如果已知家庭中的特定突变,在怀孕期间进行检测以确定胎儿是否患病。
- 植入前基因检测(PGT):这是一种与体外受精(IVF)结合使用的技术,在胚胎植入前检测特定突变(Thomas、Zippin & Brooks,1993)。
- 提供情感支持:得知患有遗传疾病可能会让人不知所措。遗传咨询师会给予富有同理心的支持,并帮助家庭联系相关资源和支持团体。
- 讨论管理和资源:虽然他们不是医生,但可以提供关于管理白化病的一般信息,并为家庭指明专科医生和支持组织。
遗传咨询通过为家庭提供所需的知识,使他们能够了解白化病的影响、在计划生育方面做出明智决策,并联系适当的医疗护理和支持网络,从而赋予家庭力量。
白化病患者的生活
虽然目前无法治愈白化病的遗传病因,但了解这种疾病有助于进行积极的管理和支持。护理重点在于优化视力和保护皮肤。这包括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使用低视力辅助设备、佩戴防紫外线太阳镜,以及通过穿着衣物和高防晒指数的防晒霜,认真保护皮肤免受阳光伤害(Marçon & Maia,2019;Liu等人,2021;Grønskov、Ek & Brondum-Nielsen,2007)。由于晒伤和患皮肤癌的风险增加,定期进行皮肤检查至关重要(Marçon & Maia,2019;Grønskov、Ek & Brondum-Nielsen,2007)。
白化病患者通常具有正常的寿命、发育、智力和生育能力(Grønskov、Ek & Brondum-Nielsen,2007)。在适当的支持和护理下,白化病患者可以过上充实而独立的生活。正在进行的研究正在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包括基于基因的策略,这可能为解决白化病潜在的分子错误提供未来的可能性(Liu等人,2021)。
结论
白化病是一种复杂的遗传疾病,由对黑色素生成至关重要的基因突变引起。虽然它带来了终身挑战,特别是在视力和对阳光敏感方面,但清楚了解其遗传基础对于准确诊断、适当的医疗管理和明智的计划生育至关重要。遗传咨询是一项重要资源,为家庭提供应对白化病生活所需的知识、支持和选择。通过了解遗传学,家庭可以感到更有力量,也能更好地为自己和亲人争取权益。
参考文献
Choy, S., Thakur, S., Polyakov, E., Lloyd, E., Enriquez, M., Jayan, N., Fily, Y., McGaugh, S., Keene, A. C., & Kowalko, J. E. (2024). Mutations in the albinism gene oca2 alter vision-dependent prey capture behavior in the Mexican tetra. eLife, 13.
De Silva, S. R., Arno, G., Robson, A. G., Fakin, A., Pontikos, N., Mohamed, M. D., Bird, A. C., Moore, A. T., Michaelides, M., Webster, A. R., & Mahroo, O. A. (2021). The X-linked retinopathies: Physiological insights, pathogenic mechanisms, phenotypic features and novel therapies. Progress in Retinal and Eye Research, 85, 100972.
Grønskov, K., Ek, J., & Brondum-Nielsen, K. (2007). Oculocutaneous albinism. Orphanet Journal of Rare Diseases, 2, 43.
Huizing, M., Malicdan, M. C. V., Wang, J. A., Pri-Chen, H., Hess, R. A., Fischer, R., O'Brien, K. J., Merideth, M. A., Gahl, W. A., & Gochuico, B. R. (2020). Hermansky-Pudlak syndrome: Mutation update. Human Mutation, 41(5), 854–881.
Introne, W. J., Huizing, M., Malicdan, M. C. V., O'Brien, K. J., & Gahl, W. A. (1993). Hermansky-Pudlak Syndrome. In M. P. Adam, G. M. Mirzaa, R. A. Pagon, S. E. Wallace, L. J. H. Bean, K. W. Gripp, & A. Amemiya (Eds.), GeneReviews®.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
Lasseaux, E., Plaisant, C., Michaud, V., Pennamen, P., Trimouille, A., Gaston, L., Monfermé, S., Lacombe, D., Rooryck, C., Morice-Picard, F., & Arveiler, B. (2018).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a series of 990 index patients with albinism. Experimental Dermatology, 27(8), 948–950.
Liu, S., Kuht, H. J., Moon, E. H., Maconachie, G. D. E., & Thomas, M. G. (2021). Current and emerging treatments for albinism. Experimental Eye Research, 209, 108683.
Lui, F., & Stokkermans, T. J. (2025). Heterochromia. In StatPearls. StatPearls Publishing.
Manga, P., & Orlow, S. J. (1999). The pink-eyed dilution gene and the molecular pathogenesis of tyrosinase-positive albinism (OCA2).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64(4), 967–971.
Marçon, C. R., & Maia, M. (2019). Albinism: epidemiology, genetics, cutaneous characterization, psychosocial factors. Anais Brasileiros de Dermatologia, 94(5), 503–520.
O'Gorman, M., Thakur, S., Imrie, G., Moran, R. L., Choy, S., Sifuentes-Romero, I., Bilandžija, H., Renner, K. J., Duboué, E., Rohner, N., McGaugh, S. E., Keene, A. C., & Kowalko, J. E. (2021). Pleiotropic function of the oca2 gene underlies the evolution of sleep loss and albinism in cavefish. Current Biology, 31(23), 5380-5387.e4.
Simeonov, D. R., Wang, X., Wang, C., Sergeev, Y., Dolinska, M., Bower, M., Fischer, R., Winer, D., Dubrovsky, G., Balog, J. Z., Huizing, M., Hart, R., Zein, W. M., Gahl, W. A., Brooks, B. P., & Adams, D. R. (2013). DNA variations in oculocutaneous albinism: an updated mutation list and current outstanding issues in molecular diagnostics. Human Mutation, 34(6), 827–838.
Toro, C., Morimoto, M., Malicdan, M. C., Adams, D. R., & Introne, W. J. (1993). Chediak-Higashi Syndrome. In M. P. Adam, G. M. Mirzaa, R. A. Pagon, S. E. Wallace, L. J. H. Bean, K. W. Gripp, & A. Amemiya (Eds.), GeneReviews®.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
Wang, Y., Zhou, Y.-F., Shen, N., Zhu, Y.-W., Tan, K., & Wang, X. (2018). Identification of a Homozygous Missense Mutation in the TYR Gene in a Chinese Family with OCA1. Molecular Syndromology, 9(3), 157–161.